1989年5月,福建兴业银行厦门办事处在经济特区扎下了根。屈指可数的人员配备、临时简陋的办公地点、不足 5000 万元的存款,几乎是白手起家。

1991年4月,福建兴业银行厦门办事处正式升格为福建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地址搬迁到湖滨中路文滨花园。

如今,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全面开启好银行新征程,着力打造价值银行。图为位于湖滨北路的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大楼。(记者 林铭鸿 摄)

在波澜壮阔的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浪潮中,有这样一家银行,秉承“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作贡献”的初心,将自身的成长轨迹全面融入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城市共进,与时代同频,它就是兴业银行厦门分行。

5月19日,是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成立35周年的日子。作为兴业银行全国首家分行,同时也是当时进驻厦门的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自1989年5月正式成立以来,该行始终勇立改革潮头,大胆融合创新,在助力厦门高质量发展、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金融实践中,展现兴业作为,谱写兴业篇章。

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下辖机构网点31个,员工超1400人,资产总额超200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超16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1500亿元,成为区域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

兴是一股力量

为跨越式发展架桥铺路

一桥通,百业兴。放眼如今的厦门,一座座跨海大桥紧扣特区发展脉搏,将天堑变为通途,在跨岛发展中落子有声。事实上,不论是连接岛内外的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还是环岛路、石鼓山立交桥,它们早已超越交通功能本身,融入了城市发展年轮。而在它们背后,一代又一代兴业人与城共进的执著与努力,随着时光的流淌,熠熠生辉。

时间拨回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首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厦门大桥开工建设。作为独家支持银行,尽管彼时市场份额仅有3%—4%,但为了支持特区重点项目建设,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义无反顾,举全行之力承担了近7000万元贷款,保证大桥的用款计划。

厦门大桥建成通车后,作为大桥的配套建设设施——石鼓山立交桥的设计筹建提上日程。没有丝毫犹豫,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团队延续扑上去的状态,克服工期提前、资金紧张等困难,顺利完成4630万元的贷款。一个沉甸甸的数据——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为厦门大桥和石鼓山立交桥筹集的资金共达1.15亿元,占“两桥”总投资额的近一半。

正是凭借优质服务,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赢得了有关部门的广泛认可,后续合作也就水到渠成。2006年,集美大桥开工建设,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以“兴业速度”——从申报到审批仅两周时间,顺利完成18.2亿元资金到位,再次获得“厦门基础设施建设引领银行”的好口碑。

进入地铁时代以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持续发力,先后为地铁1、2号线提供近30亿元贷款额度支持,随后又作为地铁3号线银团贷款唯一牵头银行,为项目提供180亿元银团贷款额度支持,为城市建设贡献金融力量。

不止于海陆交通,“兴业印记”深深镌刻在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厚重且鲜明。从助力莲坂旧城改造、软件园和同安工业园等大型项目落地,到保障性安居工程、厦门新机场前期工程、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清华紫光科技园、大博医疗科技产业园等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紧密相连,切实发挥金融造血输血功能。

兴是一个引擎

激发实体经济澎湃动能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金融服务。近年来,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加快布局科创金融、普惠金融、能源金融、汽车金融、园区金融“五大新赛道”,持续擦亮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并将“五大新赛道”“三张名片”与金融“五篇大文章”建设有机融合。

勇于“碳”索 领跑绿色金融赛道

水清岸绿,白鹭翩翩,在“生态福建”的建设框架下,厦门这座海滨之城勾勒出一幅幅清新脱俗的发展蓝图。“绿色兴业”理念在此深深扎根,围绕“双碳”目标,兴业银行厦门分行立足金融本源,对标总行“打造一流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愿景,依托集团优势,助力新时代厦门“生态立市”,支持特区高质量发展。

自2007年以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勇当绿色金融排头兵,开创多项先河:全市首笔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全市首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融资、全市首个“抽水蓄能电站”融资、全市首笔排污权质押贷款,以及联合厦门航空推出全国首批“碳中和机票”等,每一笔都是绿色发展的坚实印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3年以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秉承“寓义于利,由绿到金”发展理念,相继落地全市首笔热电联产CEA碳配额质押贷款、全市首笔户用分布式光伏碳减排挂钩贷款、全市首笔技术创新基金项下碳效益挂钩贷款等多项绿色金融创新业务,牵头承销省内首单地产企业绿色债券,建立厦门市首个“蓝碳碳中和”网点,一系列绿色金融创举如繁星点点,成就斐然,未来可期。

活用资源 扶持科创企业成长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兴业银行厦门分行积极融入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因地制宜支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线上+线下”“商行+投行+私行”“金融+非金融”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综合服务,不断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2015年,厦门金名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一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急需备货资金,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得知后运用绿色金融先发优势,为其提供以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的担保,并签署《绿色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双方相伴成长的合作历程,并一步步帮助金名节能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微科技企业,逐步成长为年营业规模超2亿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着眼于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近年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联合市科技局,依据企业科研实力与管理水平,巧用“财政+金融”,为从事半导体产业先进封装与高端系统集成的厦门云天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从结算、融资到员工服务的综合金融支持,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该行作为云天半导体公司成立以来首家授信合作行,一路跟进企业从研发到量产的每一步,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金融支持。这些案例只是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服务万千企业的缩影,生动诠释了“真诚服务,相伴成长”的理念。

创新产品 助力小微企业翱翔

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作为一家发源于闽江之滨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对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成长之路深有体会,因此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上更是不遗余力。尤其在厦门这片热土上,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深耕普惠金融十余年来,始终从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出发,持续为小微企业引入金融活水。

早在2020年,该行便成立了“小微企业业务推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近年来,该行紧随厦门市招商引资步伐,主动与落户厦门的企业开展合作,协助引进优质项目及企业落户厦门;立足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工具,拓宽服务边界,为小微企业首贷、增贷、扩产、技改和研发提供信贷支持;实行差异化举措,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聚焦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运用“技术创新基金贷”“增信基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高科技人才创业贷款”“研发创新税易贷”等产品,持续加大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助力企业向“新”而行。

兴是一生呵护

保障民生添彩美好生活

好银行,让生活更美好。在翔安后村社区,一辆集社保卡办理、免费血压测量、健康咨询与理发服务于一体的金融流动服务车,让村民们交口称赞。

这是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创新打造的全市金融业首部流动服务车。它的出现,让贴心、安心、放心的“家门口银行”成为现实。着眼于民生大事小情,自成立之初,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便在全国首创推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营销员制度,并积极创新模式,让金融服务跳出“三尺柜台”,以行动传递金融温度。

在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暖心的服务场景随处可见。聚焦“一老一少一新”群体,不定期于金融教育示范基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金融知识融入生活。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特设两家对台服务重点机构,配置对台服务专员,布设繁体字版本的台胞台企金融服务手册,落实台胞台企享有同等待遇金融政策和优质金融服务。多举措优化支付服务,从系统适配改造,到人民币现金“零钱包”推广,再到厅堂常用服务英语培训,细节里有速度,也有温度。洞察“银发”一族特殊金融需求,打造“安愉中心”,制定“安愉人生”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为中老年群体编织多彩的晚年生活。截至今年4月,逾2500名长者在近230节课程中受益,活动进社区近90次,温馨陪伴在侧。

此外,为提供更好的金融体验,该行积极探索开放银行建设,创立“兴享惠”平台,携手近千家优质生活类商户,从美食到娱乐,从生活到出行,让优惠触手可及。平台创立五年来,超280万名会员在此驻足,共享数字金融带来的便捷与乐趣。

亮眼数据

全市第一

兴业银行厦门分行连续十年债券承销额与承销只数排名全市第一;连续五年作为厦门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唯一财务顾问服务银行,在地方政府债券承销方面,累计投资金额位居全市第一。

320亿元

截至今年4月末,兴业银行厦门分行绿色融资规模突破320亿元,服务绿色金融客户超1100户。

90%

截至今年4月末,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服务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市场覆盖率分别超过90%、90%和80%,各级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超90亿元。

11次

截至今年4月末,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普惠贷款余额近520亿元,贷款户数超1.6万户,规模居辖内前列,累计11次获评“厦门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优秀机构”。

9200公里

截至目前,兴业银行厦门分行金融流动服务车行驶里程超9200公里,累计开卡近2200张,办理业务超5500笔。

记者 陈本美 通讯员 卢忆北 图/兴业银行厦门分行提供(除署名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