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的生命走到尽头,他的儿子曹丕继承魏王,但不久之后便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曹丕自己当了皇帝,建立魏国。既然曹丕鲤鱼跃龙门,成为九五至尊,那么他肯定会分封从龙的文武大臣,那么曹丕称帝后,魏国文臣和武将之首都是谁呢?其实这两个人选都在意料之中。


       文臣之首:司马懿
       曹丕称帝时,对许多文武大臣进行了加封,其中贾诩被封为太尉,华歆被封为司徒,王朗被封为司空(演义中被诸葛亮气死的那位),这三人便是魏国初期的三公。一般情况,文臣之首不出意外便是在贾诩、华歆、王朗三人之中诞生。
       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贾诩等三人虽然位高,但权并不重。如贾诩反对曹丕征讨吴国,但曹丕却没有听从,而是一意孤行,带领水陆大军伐吴,遭受惨败,无功而返。因此贾诩等三人并不是曹丕时期魏国实际掌权的文臣之首。


       其实,魏文帝整个时期,文臣之中掌权的是曹丕的好朋友司马懿。司马懿在曹操的逼迫下出仕后,成为曹丕的亲信,击败曹植,辅佐曹丕成为魏世子。曹丕称帝后,投桃报李,重用司马懿。如曹丕在公元224年和225年两次伐吴之时,将许都交给司马懿留守,可曹丕对司马懿有多么信任,多么重用。关羽就是因为留守后方的糜芳、傅士仁不靠谱,丢了荆州,最后身首异处。
       曹丕吸取教训,把后方交给最信任的司马懿,虽然讨伐吴国受挫,但后方稳定,能够顺利退回来。公元226年五月,曹丕临终前,为儿子曹叡指定了四个辅政大臣,司马懿便是其中的一位。因此,司马懿是曹丕时期实际掌权的文臣之首。


       武将之首:曹仁
       有人说,夏侯惇是曹丕当皇帝时期的武将之首,因为曹丕称帝后,封夏侯惇为大将军,将全国的军队都交给夏侯惇,因此他们认为夏侯惇是曹丕时期的武将之首。实则不然,夏侯惇在曹操后期,便逐渐退居二线,很少带兵打仗了,更何况他在被封为大将军之后两个月便追随魏武帝曹操而去了。夏侯惇连大将军印都没捂热,就去世了,因此他不是曹丕时期的武将之首。
       曹魏第二任大将军是曹仁,曹仁和夏侯惇一样,也是曹操最为倚重的宗亲大将之一,他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期,便开始跟随曹操了。在赤壁之战后,曹操把南郡交给曹仁,他回到北方。后来周瑜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才终于击败曹仁,夺得南郡。在关羽北伐时,曹仁镇守樊城,挡住了关羽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关羽败亡后,曹仁受到曹操的夸赞。曹丕即位魏王时,封曹仁为车骑将军,让他统领荆、扬、益州军事,兵权很大。在夏侯惇死后,曹丕封曹仁为大将军,让他主持全国的军事。此时,曹仁的个人军事生涯达到巅峰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曹仁在随后的濡须口之战中,和吴将朱桓的对战中遭受大败,损兵折将无数,不久病逝。但是曹魏在曹仁病逝后,曹魏大将军这一重要职位长期空缺,无人能够胜任。直到公元226年曹丕病逝后,他的儿子曹叡登基为帝,才封曹真为大将军。曹真是曹魏的第三任大将军,但此时已经是魏明帝曹叡时期了。因此,曹丕时期,曹魏实际掌权的武将之首是曹仁。


       结语
       曹丕时期,曹魏的文臣之首和武将之首,这两个人选都在意料之外,许多人认为曹魏文臣之首是贾诩、华歆、王朗三人之中的一位,其实并非如此,而是司马懿,武将之首也不是仅仅当了两个月大将军的夏侯惇,而是第二任大将军曹仁。曹仁当了几年大将军,执掌兵权,还参加了讨伐东吴之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