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三国演义》的福,罗贯中把诸葛亮的形象太高了几个档次,蜀相本来的历史地位就很高,后世文人皆以他为楷模,连一向高冷的大诗人杜甫都盛赞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时代跟罗贯中可差了近一千年啊,由此可见诸葛亮很早就受到世人的认可,只不过罗贯中把孔明的知名度传播到街头巷尾,寻常百姓都知道三国有一个智谋近妖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形象几乎完美,即便他最终也没完成任何人的心愿,自己也是饮恨而死,从结果上看,诸葛亮的一生似乎有些失败,但人们依旧认为他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说实话这就有点不公平了,因为自古以来政权更迭都以成败论英雄,凭什么诸葛亮失败却被人歌颂。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也不是没有决策错误的时候,诸葛亮也做过错事,而且这事他自己都承认,此事便是对益州的治理,蜀汉入益州前,孔明说益州沃野千里,但经营益州几十年后,孔明却说益州疲弊,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孔明被刘备诚意所感,答应辅佐刘备。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当即孔明就给刘备分析了一下天下的形势,还给出了明确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益州这块地方有过这样的评价: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说益州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是天府之国。很明显诸葛亮建议刘备取益州再图天下。

后来刘备还真是这么做的,历经千辛万苦,死了无数将士,连大军师庞统都为此牺牲了。刘备取益州,占据整个巴蜀地区,在此建国称帝,定都成都。但是国家的治理却没刘备什么事,因为刘备只当了两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了,这也难怪,刘备称帝都六十了,还能撑几年啊。刘备驾崩,蜀汉的国政就全交到诸葛亮手上,可是诸葛亮把沃野千里的益州治理好了吗?咱不用分析,诸葛亮自己给出了答案,出师表中诸葛亮是这么说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备为取益州前,这地方沃野千里,刘备取益州后,诸葛亮一番折腾之下,益州就便疲敝了,这不是接自己的短嘛。很明显这两句话自相矛盾,但却又是事实。刘备入蜀前,益州相对富饶,但刘备死后,诸葛亮先后数次北伐,带走了蜀汉的青壮年劳动力,益州沃野无人耕种,导致国库空虚,国家实力衰弱,最终导致了蜀汉的败亡。当然这也怪不了孔明,形势所迫,北伐势在必行,而战争和休养存在天然的矛盾,诸葛亮只能尽量调和,以致于蜀汉不要亡的太快,只能说蜀汉存在先天缺陷,败亡是早晚的事,诸葛亮只能续命,不能救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